当前位置:首页 > 基本面分析 > 宏观分析 > 正文

储蓄银行2022年业务内容分析

04-10 宏观分析

尽管储蓄银行与信用社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冲击下保持了稳健,储蓄银行发挥了银行体系稳定器的作用,但储蓄银行仍不断受到质疑。

质疑一,储蓄银行和信用社经营低效。这种观点的论据包括:德国储蓄银行与信用社的资产占德国银行业资产比重不足40%,却占营业网点与雇员的60%以上,人均资产约为500万欧元,低于1 200万欧元/人的行业整体水平,2013年为每千名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德国银行业务内容分析从业人员为8.1人,明显超出同期法国的6.4人和西班牙的5人(Kearnay,2016)这种质疑尽管不无道理,但也颇具片面性。一是储蓄银行比较指标选取不恰当。人均资产并不是衡量经营效率的较好指标,无论是用成本收入比还是用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过去20多年来,德国储蓄银行和信用社的经营效率都高于商业银行和行业平均水平(见表1.4)。二是比较基准或参照系选择不当。德国银行业在不少效率指标上与欧洲其他国家存在差距,主要是德国“小金融、大实体”“强企业、储蓄银行弱银行”格局(Braun and Deeg,2019)的体现,与储蓄银行和信用社本身经营效率关系不大。显然,在对德国银行业财务效率指标进行国际比较时要客观、慎重,不能忽略德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宏观杠杆率低的宏观背景。三是比较的视角过于狭窄。衡量三支柱银行体系或储蓄银行与信用社是否可取,关键是看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对金融稳定的贡献。德国维持了长期金融稳定,而西班牙却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从这个视角看,仅仅基于“为每千名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从业人员”的比较就声称德国银行业绩效比西班牙低就显得过于偏颇了。实际上,人均资产低、为每千名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从业人员相对较多,仅仅是三支柱银行体系广覆盖特征的一个体现。

质疑二,储蓄银行与信用社经营模式单一,过度依赖存贷利差。这种观点认为,低负利率环境和大银行回归传统存贷业务将对储蓄银行和信用社的经营稳定性带来巨大冲击。储蓄银行这一质疑与其说是对储蓄银行和信用社的质疑,不如说是对专业化经营与多元化经营的简单论断,对低负利率和竞争加剧背景下银行业如何稳健经营的担忧。考虑到储蓄银行和信用社与大银行在目标客户和经营模式上难以填补的天然差异,区域经营原则有助于避免过度竞争,体系化的储蓄银行和信用社制度安排有助于形成规模效应,储蓄银行和信用社经营模式仍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当然,作为小银行的储蓄银行和信用社,其可持续性还取决于未来能否较好地适应金融科技发展浪潮。面对这些质疑,德国在坚持三支柱银行体系的同时,也在试图对三支柱银行体系进行改革。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德国曾将个别州立银行由公法法人转变为私法法人;垄断委员会在2013年的报告中指出,储蓄银行要尽快废除地区竞争方面的隐性壁垒和限制(Monopolkommission,2013)[插图],州立银行德国北方银行于2018年被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