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本面分析 > 财务分析 > 正文

中国会计发展阶段分析

07-16 财务分析

在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中国会计逐渐引进了国外的先进会计经验,充实了会计理论研究基础,逐步中国会计形成了既体现国际经验又照顾中国国情的会计制度体系。但是,在中国会计这光辉成就的背后有几个潜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首先,中国的会计改革缺乏基于多个研究纬度的研究成果作为坚实的理论支持。中国会计法学、经济学界的参与程度不高,导致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与民商经济法律制度建设、财税制度建设的联系不甚紧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进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是会计界独自辛劳,其他学界的贡献不是很多。即便是在会计界,研究者对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反应也不算积极,某份准则面向全国征求的反馈意见竟然只有4份。相应地,立法部门、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对会计制度的了解仍然偏少,至今鲜见会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起到法律依据的作用。就会计论会计的习惯,导致我们学术界往往过于关注细枝末节的问题,而忽视了会计与其他多个交叉层面的应有联系。

其次,会计学术界“以引进代替研究”的思想倾向比较明显,忽视了会计作为社会科学所应考虑的人文环境的因素。自清末引进西式会计簿记以来,中国会计直到近年来的会计准则建设,研究者引进了英美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许多概念、规则和框架,试图以此为蓝本构建我国的会计制度体系,但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变动频仍,因此,中国会计以之为参照制定出的会计规则的稳定性不容乐观。客观地说,现代中国全面采用借贷记账法的时间累加起来也不到100年,与西方实行了600年的经验相比,在理论研究上着实需要一个审慎鉴别和取长补短的过程。当代中国会计界对会计准则的研究持续不到30年,虽然我们对英美会计组织每次重要会议的情况都有所了解,但是对制度的演进方向却缺少宏观把握,缺乏挖掘根本问题的经验积累。另外,我国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争鸣较少,导致研究者多有“英-美模式一统天下”的印象。似乎国际会计协调的结果就是会计制度英美化。目前,我们引进了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国会计引进了英美的会计理念,但是很少有人问一问,事情难道就该如此吗?文献对于国际会计协调往往持有积极的赞赏态度,较少考虑国际会计协调的利益指向所在。现有的会计理论研究参考英-美模式较多,而对法-德模式涉及甚少。这就导致我们的理论研究不算十分充分,不利于建设稳定的会计制度体系。